
精选高考作文集合八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作文 篇1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高考作文中,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关系到作文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考生由于对题目中的语词的具体恰切含义、适用的语境了解不够,对文字材料、图形、图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赘余的信息没有加以辨析、筛选,无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导致了审题的失误,或者是选用的材料不能较好地表现、证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当,出现大盘失分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
高考对考生的作文审题的要求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呢?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作文题目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包含三个部分:(1)作文材料 (2)题干和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 (3)标题。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没有标题,是命题作文就没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从写作构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两者的结合,作文题目和材料本身都对考生的思维起了规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除自由作文外,中学生的写作训练,特别是高考作文,从本质上说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正是由于命题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维方向才能正确,才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后形诸卷面的材料经由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多头绪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即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乱到观念明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命题作文对考生的思维来说,也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审题了。
“审题要准确、全面”应该说体现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环出了差错,审题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
一、各种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审范围,审清试题通过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就是命题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试题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遗漏,没要求的或是规定不要写的千万不要写进去,即使你在此处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文章的主旨,为了准确地表现中心,你都要忍痛割爱。
在一则“某公司花巨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职工践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写一段话,描述草坪被众人践踏后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二百字左右),在这里,我们有的学生没有全面地把握题意,1、对时间词“后”的提示没把握住,详细地描写草坪被践踏时的情形 2、没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的要求。与此相类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说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记叙姐姐、弟弟和父亲的话,赞美老树皮和新树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话或弟弟的话,漏掉了赞美老树皮或新树皮。这些都是出于审题马虎、不够认真的原因,是浅层次的失误,只要认真一点,这些失误都不难避免。不过,学生审题失误主要的还是出于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命题中语词构成的和材料构成较隐蔽(隐性)的限制没有领悟。下面我就来谈谈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学生作文存在的情况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语词构成的限制
1、对语词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确切、不到位
(1)在内涵上 较有代表性的失误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情况,有的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本身包含有两个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其中的一个。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和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坚韧”在当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现片面的理解,即“坚强”和“有韧性”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此点而言,这个题目比起供选的第二个题目“战胜脆弱”难度要大,这一点恐怕是命题老师考虑不周的地方——照理说,供选择的两个题目在难度上应是相当的)。后者如“包袱”、“战斗的一年”、“年轮”、“根”、“蜡烛”、“灯”、“镜子”,在审题时要结合文体弄清它们的恰切含义,因为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第二种情况,有的语词较其种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有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写错了方向。如“牵挂”一题,有的学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义的思念,那不对,“牵挂”是对对方令人担忧、挂虑之处放心不下的一种思念,这令人挂虑、担忧之处可以是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收入、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成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种情况,题目中有的词语属于非常用词或属于个别学科、领域的特定用语,学生对它的具体含义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别的意义,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词曲解成“(类似录音、录像、电子扫描的)灌输”。
(2)、在外延上,每个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语境,它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语境并不一定与之相同,学生在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学生笼统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个好的职业、好的机会……,在作文中详写引起向往的缘由和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这就错了。这错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尽一致,“向往”的对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种较具体的物、待遇、机会或精神体验,也可以指较抽象、较宽泛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写的是一个面),而“憧憬”要写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图景是如何的美好”,这一点,很多学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学生写成渴望回到过去,在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梦想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灾难、贫穷的现实中,了解过去。
2、短语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此时,能不能抓住重点的词语,也就决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题,学生没有抓住“感受”二字,结果把重点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学是这样构思的:读书苦,遇上减负,高兴,玩个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腻了,百无聊赖,重又拿起书,终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劳动及从中得到快乐。(2)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幸福快乐(并非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短语中重点的词语如果没有把握住,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
二、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命题中,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相对于标题和半标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赘余信息。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加以认真辨析、筛选,因此这种命题审题的难度比命题作文来的大,其审题难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赘余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
……此处隐藏12206个字……生活。不是谁比谁更聪明的差别,而是你善不善于用你的眼去观察,用你的脑去思考,用你的心去感悟。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你肯走进这个文学的世界,你会发现它是那样的广阔和神奇,它一定会给你的心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你在飞翔中体验到成功和进步的快乐。
有时候,我喜欢一个人走着,一个人呆着。呆在空旷的原野上,呆在无际的海洋中,享受大地给予我纯洁的爱,无限的力量。
但是,那是一个梦。我喜欢孤独,我喜欢寂寞。也不知道突然哪一天我觉醒了,我想呐喊几声,替农村的孩子,我的同龄人呐喊几声。可是我发现,我的嗓子是沙哑的,我的呐喊有气无声。时常到这个时候,一颗颗热泪滚落进了我的胸膛,焦灼着我的肺腑。我又一次发现我们不应该只是呐喊,我们应该走出去,把我的文字带出去,把我的伙伴的心声带出去……让我的写作参与我们这群农村孩子的生活,让我的文字给这里我的同龄人一种快乐的安慰。
我就这样试着去走人生之路,去写人生文章。我就这样试着去给自己和他们一种快乐。
我是凭着一种感觉走的,我的感觉很清晰,很自然。那一串串的足迹,印在田间的小路上,这就叫农孩生活,也叫农孩感觉。我的笔下淌着一群长在泥巴里的孩子。
初学写作,已不知是何时,尽管当时还不是很会舞弄文墨,但还是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也许是受于是之“心著诸竹帛者皆为文学”的影响。那里,我的脑海里便有过长大要当作家的念头,只是念头而已,但是这个念头是持续不断的,有时像潮水一样,浸湿了我少年的天空。随着自己考入了一所远离家乡的中学,我也就离开了那片寂静的土地,那些孤独的房屋。到了喧嚣的城市,才发现我只是文学原野上的一株自生自长的稚嫩的小草。
但我仍坚持着,热爱着文学,每逢周末,在别人陶醉在热闹之中的时候,我便独自面壁,笔尖触纸,沉浸到表面浪静风平,内心却波澜起伏的写作之中。有时灵机一动,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但多数却是为寻找一个合适的题目或找到一个恰当的字眼,而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往往呕心沥血成一小文,再经三遍、五遍地推敲、修改后,方才定稿。
平日里,我总是默默地去翻找那些投过稿子的报刊,每当不疑难问题的刹那,倏地得知自己的文章刊登的消息或收到样刊时,一股冲动的血液便立时涌上脑妹,不管自己的文章被安排在什么位置,只要登有自己的文章,我就会将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细细品读。但有时候甚至一连投出十几篇稿子,篇篇都如风筝断线,这时我就更要求自己多读、多写、多积累,才不至于让人生出现的这种尴尬。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这两年多来我一直在为自己的文学梦而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尽管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写作,但是没有多大进步,反而倍感心酸。
文学道路,人生道路都还很长,或许我将来在文学道路上将默默无闻,但我从不后悔自己执著地追求过文学,因为文字铸就了我不羁的性格和做人的哲学。缪斯跳动的音符,是我心中的希望,在这条路上我将继续前行,尽管我至今仍很幻稚,行囊空空,一无所获。但在昏黄的灯光下,为了能给多彩的人生写下欣慰的纪念,我会默默笔耕,默默追寻。
然而,写了文章数篇,有人问我,你的写作心得是什么?一时间,我头脑着地,却一时无法答复。
写作对于我就如阳光和空气。不去追求过高的境界,因为我的阅历不够;不去追求太美的辞藻,因为我的功力有限;不去追求标新立异的创新,因为我的感悟不足。踏踏实实地按自己喜爱的方式写着,虽然有点像流水账,但写得很轻松,写得很快乐,绝无痛苦之言。也许生活本身就是一条细细的溪水,从一件件琐碎之事中我们慢慢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学会如何做人。
如果有空,就会拿起笔,把昨天的感叹,把今天的偶遇,把明天的遐想,毫不保留地写给自己,写给朋友;把我的欢快,我的忧伤,还有我不断成长的心境,一起放飞在那片属于我自由的天空。
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己的成长经历终于可以印证了。近年来发表于报刊的20篇作品,和获得的各种奖项十几项,正是自己不懈努力之下取得的成果。虽然作品还较稚嫩,却是自己心血的结晶;虽然已成过去,却鞭策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己从心底里希望,文学前辈们、老师们多赐给甘霖雨露,社会各界能给予关爱,让自己,也让像自己一样的文学少年,能走好今后的每一步,将来有更好的发展,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高考作文 篇8纵使光阴荏苒,那份坚持也不会改变!
“跳起来!扣球!扣啊!”“好球,好球!”“唉呀!发球失误,可惜可惜!”……这是我太爷太奶家一个经典的画面,我的太爷爷太奶奶可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女排的忠实粉丝!在他二老的影响之下,我们一大家子也都爱看中国女排,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排球比赛也算是我们家的一大特色吧!
太爷爷家书桌的玻璃台板下压着好多照片,我对摆在中间位置的一张照片特别有印象。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一个黑白电视前面,在争相看着什么节目。那时的太爷太奶还不到50,脸上不像现在这般嵌上深深的沟壑。他们并排坐在人群中间靠前的地方,身体微微前倾,放在膝盖上的两手攥成了拳,神色紧张地盯着电视屏幕,身旁的人簇拥着他们或站或坐或蹲,视线无一例外地锁在屏幕上,最外层的人费力地踮起脚尖,努力伸长脖子。
小时候的我不明白照片上的他们在干什么,便问太爷。太爷一脸怀念的神色:“这个啊,是我们在看排球比赛!1984年,中国女排和美国打决赛的转播节目,中国姑娘们最终打败美国得了奥运冠军!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不发达,老百姓也都穷,女排姑娘们力排万难赢得奥运冠军,我们觉得走路腰杆都挺直了许多,好多人都把女排当偶像,学习她们这种不怕困难,努力拼搏的精神。”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尚且年幼的我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时间流逝,岁月也跟着起起落落。女排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岁月的浮沉后,一定是更为猛烈的爆发。太爷太奶对女排的热情也丝毫不减,一场不落地观看了女排所有比赛,他们一起欢呼、一起叹息,伴随着女排走过了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今年初,八十二岁的太奶走了,太爷一蹶不振,原来整天乐呵呵的老人变得郁郁寡欢,我们百般劝慰却收效甚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老人家消沉下去。直到……
又有女排的比赛了,以往的这个金秋时节,太爷家肯定是欢声笑语,但今年,太爷家的电视却落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我爷爷便想了一个办法,号召我们全家陪太爷一起看排球,帮助太爷从太奶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那天晚上,我们一大家带着录好的世界杯中国女排对意大利的比赛录像去了太爷家。
电视上的雪花屏扭曲了一下,呈现出清晰的图像。扭头看向太爷,浑浊的眼中似有清明的神色。
比赛异常激烈,中国女排遇上了强劲的对手。面对对手强劲的进攻,女排略显疲态。但并没有放弃,进攻、防守,一切都那么有条不紊。每个队员的头上都有着密密麻麻的汗珠,他们全都在尽己所能地努力着!我们一家人的脸上都挂着紧张的神色,心弦紧扣着。在最后胜利的时候,太爷一字一句地说着:“好啊!好啊!”说着说着,太爷将脸朝向窗外,窗外是艳的极美的霞,映亮了太爷眼角晶莹的泪花。
岁月匆匆,它不会等待任一个人。只有像女排这样不朽的精神,才能去战胜岁月。因为,那份坚持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