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常用读书的名言警句合集46句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的名言警句46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遣怀杂诗》
2、读书是积累知识,编书是整理和传播知识,二者的共同点是对知识的爱,对书的爱。这是做好编辑的前提。读书可以丰富知识,提高思考和鉴别的能力,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细心读书的人,还能培养锻炼思路的清晰、细致和绵密,这些是做好编辑的基本功。——罗洛
3、读书之目的非为辩驳之争论也,非为尽信书言,视为当然也;非为交谈吐属而读,籍资读助也;读书之目的在审度与寻绎。——培根
4、青少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要把读书的问题提到一定高度。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实用性的书要看,经典性的经济学理论著作也极为重要,政治素质一定要有。要学好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要学好科学技术,学习好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许应贤
5、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陆游
6、书有隐僻者,必非至文。注:隐僻:隐晦难解;至文:顶好的文章。——申居郧
7、书买来了,取阅自便,不妨去翻翻,前人早已说过"开卷有益"。一天二十四小时,你挤半个小时,只有一天时间的百分之二,只要每天坚持下来,可以使你读出可观的成绩来。——王伯敏
8、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积金不积书,守财一何鄙。——刘岩
9、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陆世仪
10、书是纯洁、美好的特殊世界,生活在其中,其乐无穷。——华兹华斯
11、当你把所读的和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时,阅读马上变得有趣了。
12、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13、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元:许名奎
14、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15、书本应该依据科学,而不是让科学去依据书本。 ——[英]培根
16、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本活书。
17、学者政出之,政者学之施。 作者:(宋)张孝祥
18、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作者:诸葛亮
19、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杂曲歌辞·缓歌行》唐·李颀
20、即然少,自己想从这书里看到什么问题,什么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对自己最有帮助
21、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
22、环境于人的影响极大,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进自己的最好的方法,你们于潜心独研外更要注意这一点,万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只关门读死书。——佚名
23、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培根
24、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
25、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
26、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
27、书能令你找到人生的阶梯。——佚名
28、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29、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30、人生就像是读书,开始的时候懵懵懂懂,读到中间的时候一知半解,到最后终于明白,不管酸甜苦辣,都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世界读书日,愿你心灵如书,宁静致远。
31、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32、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33、坦然地面对过去,别让它来搅乱现在的生活。
34、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35、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逢是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爱情 )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作者:康熙
36、懒散能磨去才智的锋芒。
3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8、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克家
39、书籍是最好的兄弟姐妹。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能够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40、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4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生的伴侣,最真诚的朋友。
4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43、节饮食以养胃,多念书以养胆。——(战国)庄周
44、用功进修不只有益于我的心灵,并且有益于我的身体。因为这样专心念书的自己对我就是一件乐事,我不再思量我的那些疾病,疾苦也因此减轻了。——卢梭
45、念书譬如饮食,从容品味,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46、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交融意会,以至于此。